2006年12月10日星期日

观看的角度

看张中行负暄琐话,觉得很有意思.这个书基本上讲的是一些陈年往事,陈年旧人.语言是极其平淡的,一如张中行其人.每篇篇幅很小,正是老先生们的风格,言简意赅而有嚼头.

同样和很多老先生一样的是,张中行行文言辞谦恭,但字里行间凡涉及观点的地方,都很坚实,决不吞吐.谦恭是多年为人的修养,而坚实是多年研修的功力.所以张看人很少有推崇的一塌糊涂的,因为他自己在高山上站着,看别人就能看得清楚,能够写的瑕瑜互现.(所以人年轻不要写回忆文章,容易拍马屁)

说跑题了,今天看这本书,翻倒张伯驹一篇.以前这篇也是看过的,因为对张伯驹印象不深,所以也就入眼不入脑,看过便了. 但去年看章伯钧女儿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里面对张伯驹夫妇有精彩的刻画.今天再看到这篇,便自然要对比一番,看是否有差别之处.

差别还是很大的.人的简历上倒是一致.张伯驹,大军阀张镇芳的公子,民国四公子之一.早年凭借父亲的关系在银行作董事.家财万贯,好收藏,好戏曲,好诗词.建国后把收藏的李白"上阳台贴"等多幅国宝级字画捐给政府.文革受冲击,文革后作了博物馆的研究员.后来病故.

可见两个人并没有刻意的虚构什么,但是怎么看这个人,从什么角度看,却大不相同.

从个人经历上说,章女士写<<往事并不如烟>>,实是借往事一吐胸中块垒.章伯钧是反右运动中最大的两个右派之一.章家在运动中屡遭迫害.作者自己也是九死一生.而作者个性强烈,并不以如今平凡为喜,心中仇恨仍未平息.写张伯驹,她看到的是张伯驹的多才多艺,对戏剧的深厚功力,为人的君子之风.并将这些与张伯驹在运动中坎坷的经历作强烈的对比,渲染.章女士眼中的张伯驹是在乱世中任行坦荡荡之道,不介怀磨难的君子.从个人学识上说,章女士是专攻戏剧的,而张伯驹是在戏剧文化上学识最为渊博,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她看张伯驹是仰视.

而张中行为学是个严谨的老先生,为人本身就是个不介怀磨难,视磨难(不止是磨难)为清风蛛丝的君子.有两个小典故.一个是我看到录像的.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有人采访他问当年12.9游行的事情.别人期待他说些激昂的话.他这么说(非原话,大意不错):当时出了事,北平大学都看北大,问北大说,游不游行啊,你们出去我们就出去.因为北大是最活跃的.后来北大的学生说去,于是就在12.9这天上了街.叙述的不但平淡,甚至近乎儿戏.另一个典故是说文革期间他被下放了,后来人家问他,文革怎么样,他想了想说:在乡下哼哼唐诗宋词,现在会做了. 他那种对世事的豁然实在是天性中的.所以在章诒和对张伯驹的豁然推崇不已.张中行看来却不以为意.写张伯驹不过记录一个同时代的人,有聊具一格的意思.另外张中行学术有专攻专精,是大师,所以看张伯驹是平视甚至是俯视.

写几个两个人叙述差别的小例子.
写张伯驹被批斗,当时谭XX骂张伯驹,说你学戏自以为学老生,其实是蚊子老生.
章诒和写的时候借张伯驹夫人之口把这个经历写的令人心中愤慨人世炎凉.
张中行却在后面来一句:谭XX声音洪亮,所以他说张伯驹确实是蚊子老生.

另一个是写张伯驹的才学
章诒和说的是: 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无所不精.
张中行写的是: 不但好收藏,也好一切公子所好.字看过,好,但是纤细. 京剧唱得不知道如何,但是师傅名声很大.画没看过,看过他夫人的,有女画家一般的优点,也有一般的缺点.

再一个是写建国后献宝.
章诒和写的是,张一生搜索宝物,为的是不使国宝流入国外.高风亮节,令人叹服.
张中行写的是,献出来的都如此了得,可见家里留下的也不少.(这里有点小人之心了,笑)


P.S.引文都非原话,大意不错.日后补上原文

3 条评论:

匿名 说...

然兄,我是付佳。。。来你这看看,专业性很强的文笔,我尽力了哦。。。。

醉书生 说...

欢迎欢迎: ),我其实是想写一些科普性的文章的,看来还要努力: )

匿名 说...

这样的比对很有意思,也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