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允强先生是我很敬仰的一位老先生.说来和我还很有渊源.俞允强先生是我的导师范祖辉教授在国内读书时候的导师.这样算来大概要数我的师祖了,但我和俞允强先生个人交往并不太多, 听过他一学期的本科生课程,物理宇宙学,并听过他的几次报告.我想他大概还不能叫出我的名字.
和教普物的几位老先生不太相同的是,俞允强先生自己除了是一位优秀的讲师外还是在国内理论物理方面有名气的教授.他早年在意大利的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拿到博士学位,据说是意大利该中心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在意大利教育学史上有着地位.我没有仔细查证过具体细节.
所谓讲课好的教授大概有两种好法,一种是不但对课程的内容烂熟于心,并且是这门课程的研究者,自己对所讲授的领域有很深刻的洞察力,和真知灼见.另一种是讲课深入浅出,逻辑清晰,能够让每个学生学懂这门课程.学问做的好的教授往往是具有第一种品质,但讲课的技巧并不见得都出色.远的在北大有汤用彤,讲课的时候往台上一站,便如长江大河一样讲下去了,绝不板书,也没有语调变化.下面一片学生笔记声.近的有现在物理学院的副院长刘玉鑫,讲课最喜欢说:"这个你们应该在中学的时候就玩得很熟了"于是幻灯片换得飞快,让学生应接不暇.
俞允强先生则是属于两种品质兼备的人.他在物理学院讲授被称为四大力学的课程,晚期又开了一门物理宇宙学基础,我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听过最后这门课,收益良多.单以授课技巧而论俞老先生也可以排在物理学院前3(大概可以和赵凯华,林宗涵等观). 他的课逻辑清晰,节奏感极好.几十年的授课经验,他很清楚学生在什么地方需要思考,这是他就会停顿一下,让大家脑子转到位,然后接着讲下去.每讲完一段他会停下,回顾这段内容,评述这些知识的地位.物理学多公式,他不像很多教授对这些数学清楚地东西一带而过,而是会逐项分析每个项的物理含义和作用.这样,听课的学生很容易在脑中形成物理图象.
2006年12月13日星期三
陈秉乾先生
陈秉乾先生是教电磁学的,号称是普物四大天王级的老师.这批老先生半生都扑在教学上,科研就不免放下些.但他们教书育人,北大学生物理基础扎实,和他们是分不开的.
陈先生一头银发,高个子.为人和善,学生们按照他姓名的谐音叫他"饼干爷爷".课讲的很好,他对物理学历史很有研究.喜欢回顾物理定律提出的历史.
一个小故事是讲毕奥-沙伐定律,一般人讲过去一个定律得提出总喜欢说"经过了无数的试验...",秉乾先生总是对这个说法很不满.他举毕奥沙伐定律得例子,说当年他为了找这个定律提出的经过,翻遍了图书馆的书,最后发现,毕奥和沙伐提出这个定律一共只有一个半试验数据.
两个听来的故事
陈先生一头银发,高个子.为人和善,学生们按照他姓名的谐音叫他"饼干爷爷".课讲的很好,他对物理学历史很有研究.喜欢回顾物理定律提出的历史.
一个小故事是讲毕奥-沙伐定律,一般人讲过去一个定律得提出总喜欢说"经过了无数的试验...",秉乾先生总是对这个说法很不满.他举毕奥沙伐定律得例子,说当年他为了找这个定律提出的经过,翻遍了图书馆的书,最后发现,毕奥和沙伐提出这个定律一共只有一个半试验数据.
两个听来的故事
课间 爷爷穿着小棉袄出去溜达一圈吸了烟
回来后见全班做倒伏状 啪啪啪三个响指 然后才“大家都醒醒啊~”
讲到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 说人家爱因斯坦26岁时白天还要出去跑专利 就利用晚上或者
周末搞研究。。。突然一句“天才真是没办法!”然后自己也大笑。。。
--
2006年12月12日星期二
2006年12月10日星期日
观看的角度
看张中行负暄琐话,觉得很有意思.这个书基本上讲的是一些陈年往事,陈年旧人.语言是极其平淡的,一如张中行其人.每篇篇幅很小,正是老先生们的风格,言简意赅而有嚼头.
同样和很多老先生一样的是,张中行行文言辞谦恭,但字里行间凡涉及观点的地方,都很坚实,决不吞吐.谦恭是多年为人的修养,而坚实是多年研修的功力.所以张看人很少有推崇的一塌糊涂的,因为他自己在高山上站着,看别人就能看得清楚,能够写的瑕瑜互现.(所以人年轻不要写回忆文章,容易拍马屁)
说跑题了,今天看这本书,翻倒张伯驹一篇.以前这篇也是看过的,因为对张伯驹印象不深,所以也就入眼不入脑,看过便了. 但去年看章伯钧女儿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里面对张伯驹夫妇有精彩的刻画.今天再看到这篇,便自然要对比一番,看是否有差别之处.
差别还是很大的.人的简历上倒是一致.张伯驹,大军阀张镇芳的公子,民国四公子之一.早年凭借父亲的关系在银行作董事.家财万贯,好收藏,好戏曲,好诗词.建国后把收藏的李白"上阳台贴"等多幅国宝级字画捐给政府.文革受冲击,文革后作了博物馆的研究员.后来病故.
可见两个人并没有刻意的虚构什么,但是怎么看这个人,从什么角度看,却大不相同.
从个人经历上说,章女士写<<往事并不如烟>>,实是借往事一吐胸中块垒.章伯钧是反右运动中最大的两个右派之一.章家在运动中屡遭迫害.作者自己也是九死一生.而作者个性强烈,并不以如今平凡为喜,心中仇恨仍未平息.写张伯驹,她看到的是张伯驹的多才多艺,对戏剧的深厚功力,为人的君子之风.并将这些与张伯驹在运动中坎坷的经历作强烈的对比,渲染.章女士眼中的张伯驹是在乱世中任行坦荡荡之道,不介怀磨难的君子.从个人学识上说,章女士是专攻戏剧的,而张伯驹是在戏剧文化上学识最为渊博,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她看张伯驹是仰视.
而张中行为学是个严谨的老先生,为人本身就是个不介怀磨难,视磨难(不止是磨难)为清风蛛丝的君子.有两个小典故.一个是我看到录像的.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有人采访他问当年12.9游行的事情.别人期待他说些激昂的话.他这么说(非原话,大意不错):当时出了事,北平大学都看北大,问北大说,游不游行啊,你们出去我们就出去.因为北大是最活跃的.后来北大的学生说去,于是就在12.9这天上了街.叙述的不但平淡,甚至近乎儿戏.另一个典故是说文革期间他被下放了,后来人家问他,文革怎么样,他想了想说:在乡下哼哼唐诗宋词,现在会做了. 他那种对世事的豁然实在是天性中的.所以在章诒和对张伯驹的豁然推崇不已.张中行看来却不以为意.写张伯驹不过记录一个同时代的人,有聊具一格的意思.另外张中行学术有专攻专精,是大师,所以看张伯驹是平视甚至是俯视.
写几个两个人叙述差别的小例子.
写张伯驹被批斗,当时谭XX骂张伯驹,说你学戏自以为学老生,其实是蚊子老生.
章诒和写的时候借张伯驹夫人之口把这个经历写的令人心中愤慨人世炎凉.
张中行却在后面来一句:谭XX声音洪亮,所以他说张伯驹确实是蚊子老生.
另一个是写张伯驹的才学
章诒和说的是: 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无所不精.
张中行写的是: 不但好收藏,也好一切公子所好.字看过,好,但是纤细. 京剧唱得不知道如何,但是师傅名声很大.画没看过,看过他夫人的,有女画家一般的优点,也有一般的缺点.
再一个是写建国后献宝.
章诒和写的是,张一生搜索宝物,为的是不使国宝流入国外.高风亮节,令人叹服.
张中行写的是,献出来的都如此了得,可见家里留下的也不少.(这里有点小人之心了,笑)
P.S.引文都非原话,大意不错.日后补上原文
同样和很多老先生一样的是,张中行行文言辞谦恭,但字里行间凡涉及观点的地方,都很坚实,决不吞吐.谦恭是多年为人的修养,而坚实是多年研修的功力.所以张看人很少有推崇的一塌糊涂的,因为他自己在高山上站着,看别人就能看得清楚,能够写的瑕瑜互现.(所以人年轻不要写回忆文章,容易拍马屁)
说跑题了,今天看这本书,翻倒张伯驹一篇.以前这篇也是看过的,因为对张伯驹印象不深,所以也就入眼不入脑,看过便了. 但去年看章伯钧女儿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里面对张伯驹夫妇有精彩的刻画.今天再看到这篇,便自然要对比一番,看是否有差别之处.
差别还是很大的.人的简历上倒是一致.张伯驹,大军阀张镇芳的公子,民国四公子之一.早年凭借父亲的关系在银行作董事.家财万贯,好收藏,好戏曲,好诗词.建国后把收藏的李白"上阳台贴"等多幅国宝级字画捐给政府.文革受冲击,文革后作了博物馆的研究员.后来病故.
可见两个人并没有刻意的虚构什么,但是怎么看这个人,从什么角度看,却大不相同.
从个人经历上说,章女士写<<往事并不如烟>>,实是借往事一吐胸中块垒.章伯钧是反右运动中最大的两个右派之一.章家在运动中屡遭迫害.作者自己也是九死一生.而作者个性强烈,并不以如今平凡为喜,心中仇恨仍未平息.写张伯驹,她看到的是张伯驹的多才多艺,对戏剧的深厚功力,为人的君子之风.并将这些与张伯驹在运动中坎坷的经历作强烈的对比,渲染.章女士眼中的张伯驹是在乱世中任行坦荡荡之道,不介怀磨难的君子.从个人学识上说,章女士是专攻戏剧的,而张伯驹是在戏剧文化上学识最为渊博,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她看张伯驹是仰视.
而张中行为学是个严谨的老先生,为人本身就是个不介怀磨难,视磨难(不止是磨难)为清风蛛丝的君子.有两个小典故.一个是我看到录像的.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有人采访他问当年12.9游行的事情.别人期待他说些激昂的话.他这么说(非原话,大意不错):当时出了事,北平大学都看北大,问北大说,游不游行啊,你们出去我们就出去.因为北大是最活跃的.后来北大的学生说去,于是就在12.9这天上了街.叙述的不但平淡,甚至近乎儿戏.另一个典故是说文革期间他被下放了,后来人家问他,文革怎么样,他想了想说:在乡下哼哼唐诗宋词,现在会做了. 他那种对世事的豁然实在是天性中的.所以在章诒和对张伯驹的豁然推崇不已.张中行看来却不以为意.写张伯驹不过记录一个同时代的人,有聊具一格的意思.另外张中行学术有专攻专精,是大师,所以看张伯驹是平视甚至是俯视.
写几个两个人叙述差别的小例子.
写张伯驹被批斗,当时谭XX骂张伯驹,说你学戏自以为学老生,其实是蚊子老生.
章诒和写的时候借张伯驹夫人之口把这个经历写的令人心中愤慨人世炎凉.
张中行却在后面来一句:谭XX声音洪亮,所以他说张伯驹确实是蚊子老生.
另一个是写张伯驹的才学
章诒和说的是: 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无所不精.
张中行写的是: 不但好收藏,也好一切公子所好.字看过,好,但是纤细. 京剧唱得不知道如何,但是师傅名声很大.画没看过,看过他夫人的,有女画家一般的优点,也有一般的缺点.
再一个是写建国后献宝.
章诒和写的是,张一生搜索宝物,为的是不使国宝流入国外.高风亮节,令人叹服.
张中行写的是,献出来的都如此了得,可见家里留下的也不少.(这里有点小人之心了,笑)
P.S.引文都非原话,大意不错.日后补上原文
2006年12月3日星期日
读词偶感(1)
<1>写词虽是小道,但绝非易事.甚至也不是努力勤奋就可以写的好的,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词,心境,性格,品行自然流露,分毫不爽.看柳永,张先两人写的都是莺莺燕燕,但气质大异.柳永写的词虽用词并不精致,甚至被斥为俗鄙,但却能感人至深,扣人心弦.张先一生无事闲人,写出来的词也是无事闲人的词,纵然精致无双,终究没有坚实的东西撑住,除了闲情还是闲情.
<2>晏殊实在是个大没意思的人,柳永来找他,他不待见人家,笑话人家是做小词的,柳永说:在下做词你也作词,何以要嘲笑我。晏殊居然说:“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词我是不做的。意思是柳永作词俗鄙,实在是假道学一个。但观晏殊的词哪有如此真实的情感。皑皑。
同样是晏殊,张先来找他谈工作,他居然对张先说,你来谈工作干什么,咱们还是谈作词吧。可见臭味相投。堂堂相公,以词取人,还自命高雅,实在令人不齿。
<3>自来世人喜欢张先一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曰“破”,“弄”二字,生动极致。我却不喜,只见炼字精当,论情未及晓风残月多矣。
<2>晏殊实在是个大没意思的人,柳永来找他,他不待见人家,笑话人家是做小词的,柳永说:在下做词你也作词,何以要嘲笑我。晏殊居然说:“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词我是不做的。意思是柳永作词俗鄙,实在是假道学一个。但观晏殊的词哪有如此真实的情感。皑皑。
同样是晏殊,张先来找他谈工作,他居然对张先说,你来谈工作干什么,咱们还是谈作词吧。可见臭味相投。堂堂相公,以词取人,还自命高雅,实在令人不齿。
<3>自来世人喜欢张先一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曰“破”,“弄”二字,生动极致。我却不喜,只见炼字精当,论情未及晓风残月多矣。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