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6日星期二

引力透镜(4)

最后终于该说弱引力透镜了.

前面已经说过了,引力透镜分强弱,很大程度上就是用眼睛看.能够从一个背景天体的像中看到扭曲的,就是强的.看不出来的,就是弱的.这句话其实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看的出来的其实都是比较极端的,比如星系被拉成长条状,看着像哈哈镜.又或者星系被弄出好多的像来.

而看不出来的,是大多数.因为宇宙有天体的地方少,空旷的地方多,所以两个天体挨得很近的情况确实少.从观测上说,本来背景星系的形状就不是什么完美的几何图形.一个椭圆的星系,光线被轻微的偏折一下,还是椭圆的.你离的远,不能知道它的真面目是什么样子的,也就说不出它是怎么被变形的.但这种现象又是广泛存在的,因为引力是长程力,虽然远处作用弱了,但并没有消失.所谓人在江湖走,谁能不挨刀.光在宇宙中走,也必然要偏折.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测定弱引力透镜效应.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看一大堆星系形状,然后做统计分析. 这个想法是非常的聪明的. 人们假设,在远处的星系,它们虽然有椭率,但椭率的大小和指向是完全随机的.那么如果你取一小块天区,对这小块天区里的星系椭率进行平均,那么平均值应该是0. 但如果存在引力透镜效应,比如这小块天区里的星系都受到一个透镜星系的影响,那么它们的椭率就会有一个偏向性.单个的看,你看不出这些星系有什么特别的.但如果放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形状都偏向某一个方向.(实际中这种偏向是很弱的,所以需要极高精度的测量)于是你可以把这些星系椭率的平均看作引力透镜信号强弱的一个估计。如果你对一块天区,每一小块都作这样的事情,最后你就可以得到一张引力透镜信号的分布图,通过一些算法,你就可以反演出在这块天区上2维的物质分布。

弱引力透镜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工具。因为它的物理非常的干净,唯一依赖的就是空间的物质分布。天文学家用它来做很多事情,特别是用来寻找暗物质。暗物质是宇宙实物的主要组分,是普通物质的10倍。由于暗物质并不发出电磁辐射,所以传统的方法没有办法探测它。但它有质量,就不可避免的有引力效应。而探测引力效应,正是弱引力透镜的强项。人们现在用弱引力透镜寻找星系团,测定星系团里的暗物质分布,测定大尺度上的物质分布和相关。以及限制暗能量的参数。

这说起来很像一个魔术。魔术师说,告诉我你看到的星系形状,我可以告诉你在宇宙这个箱子里都隐藏了什么你看不到东西。


图一,显示了远处星系光线在宇宙中穿行被扭曲的示意图。







图二,是用弱引力透镜信号还原物质分布的示意图。左边显示的是模拟的星系。每个粉红的椭圆代表一个星系,小白框里的线段表示在这个小天区里星系的椭率平均大小和方向。右边的图蓝色的就是反演得到的暗物质分布。明亮的地方表示暗物质比较多。

2006年12月22日星期五

引力透镜(3)

这一篇主要谈论微引力透镜,其实本来讲完强透镜效应本来想接下去说弱的.但最近正好要在文献阅读课上讲一篇微引力透镜的文章,所以就先聊聊这个吧.

说微引力透镜,其实还强引力透镜的一种.回顾以前的内容,强引力透镜现象是由于有一个强大的引力源,比如星系团之类的存在,而使得在这个引力源背后的天体发出的光产生强烈扭曲的情况.微引力透镜效应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之所以称为'微',是因为作为透镜的天体质量很小,小的只有太阳质量的量级,这种效应的时标很短,发生的概率很小.

爱因斯坦实际上很早就计算过微引力透镜的有关性质,不过他发现这种事件的观测效应太小了,所以放弃了进一步的工作.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在60年代以后,微引力透镜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86年,著名天体物理第一次引入了"微引力透镜"这个称呼.

最早,寻找微引力透镜现象的人主要想研究的是银河系伴星系中那些一小团一小团的暗物质.但最近几年里,人们发现,为引力透镜实际上是寻找地外行星的有力手段.

想法还是挺简单的,近处作为透镜的恒星与背景恒星在天球上很近的擦肩而过(实际距离很远,但我们看到两个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重合在一起了).这样背景恒星的亮度会由于透镜的影响发生突然的光变.如果作为透镜的恒星并不孤独,而是带有一个或者多个伴侣的话,那么引起背景恒星的光变便会非常的有特点.人们可以通过模型拟和定出行星系统到恒星的距离,行星和恒星的质量之比.

这一寻找地外行星的方法非常的有吸引力.第一,这个方法对行星的质量不敏感.不像其他的方法,只能看到比较大的地外行星.微引力透镜使我们可以追踪地球质量的行星.第二,这个方法对行星相对恒星位置很敏感,而最容易探测到的区间,恰好和最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所在的区间类似.


然而观测的难度是巨大的,首先恒星对恒星的引力透镜现象就是非常难以发生的.大约每看到几百万颗麦哲伦云里的恒星,才能够目睹一次恒星对恒星的引力透镜事件.第二,行星系统的微引力透镜现象可以看作一个由恒星引起的主光变,加上一个由行星引起的次级光变.而次级光变的时间非常短暂.并且,虽然可以用这种方法看到行星,但之后,随着两颗恒星位置的离开,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做跟踪观测.

然而科学家们还是乐观的.当年爱因斯坦认为完全不可能看到的事件,我们今天已经以相当高的精度观测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以上的困难都会被克服.

2006年12月18日星期一

引力透镜(2)

上一篇文章里探讨了引力透镜的基本概念和现象.下面3篇我打算稍微细致的讨论一下引力透镜的现象.在天文学研究中,人们一般习惯把引力透镜现象分为强弱两种.有意思的是,分类的标准并不是非常严格.

一个引力透镜现象中涉及两种天体,一个是在遥远处的作为光源的天体相当于透镜试验中的蜡烛,称为背景天体,另一个是在背景和观测者之间存在的,使背景光源发出的光线弯曲的透镜天体. 简单的说,强引力透镜现象就是你可以直接从照片上看出来的引力透镜现象,而弱引力透镜现象则是你不能从单个引力透镜系统中得到引力透镜的信息,要通过大量样本的统计提取信息.

那么是不是质量大的天体就一定能造成强引力透镜效应呢? 答案是否定的,从透镜方面说,强的引力透镜源并不需要是质量很大,却需要投影在垂直视线平面上的面密度高。一块浮游在星系中的星云可能质量很大,但因为面密度太低,不能成为很强的引力透镜源。相反的,一个黑洞的质量可能只有几个太阳质量,却可以使周围的空间极大的扭曲。另外,一个引力源即使可以造成强引力透镜现象,也只是在靠近它的区域内,在远离它的地方,时空的扭曲变得比较弱,背景的扭曲就不那么明显了。对于一个点质量来说,人们可以定义一个爱因斯坦环,强引力透镜效应范围就是这个环的尺度,如果背景星系刚好和透镜天体在视线方向重合,则它的像变成一个圈,成在爱因斯坦环上.最后,正好像透镜试验一样,引力透镜天体在背景和观测者之间的位置也决定了它能够造成背景扭曲的程度,一般的说,当透镜天体正好位于背景和观测者中间的时候,透镜的效应最强。

下面我将用图片的语言,来展示强引力透镜的现象。



上面这幅图来自bell实验室的网站,显示了背景星系的光线受到中心星系团的扭曲,最后到达观测者的情况.




左面的图是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像.一个遥远的星系正好处在一个星系团 CL0024+1654背后.在星系团的强大引力场作用下,背景星系分裂出了5个像.图中的黄色星系是星系团的成员,而蓝色星系是背景星系的像

2006年12月14日星期四

俞允强先生(1)

俞允强先生是我很敬仰的一位老先生.说来和我还很有渊源.俞允强先生是我的导师范祖辉教授在国内读书时候的导师.这样算来大概要数我的师祖了,但我和俞允强先生个人交往并不太多, 听过他一学期的本科生课程,物理宇宙学,并听过他的几次报告.我想他大概还不能叫出我的名字.

和教普物的几位老先生不太相同的是,俞允强先生自己除了是一位优秀的讲师外还是在国内理论物理方面有名气的教授.他早年在意大利的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拿到博士学位,据说是意大利该中心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在意大利教育学史上有着地位.我没有仔细查证过具体细节.

所谓讲课好的教授大概有两种好法,一种是不但对课程的内容烂熟于心,并且是这门课程的研究者,自己对所讲授的领域有很深刻的洞察力,和真知灼见.另一种是讲课深入浅出,逻辑清晰,能够让每个学生学懂这门课程.学问做的好的教授往往是具有第一种品质,但讲课的技巧并不见得都出色.远的在北大有汤用彤,讲课的时候往台上一站,便如长江大河一样讲下去了,绝不板书,也没有语调变化.下面一片学生笔记声.近的有现在物理学院的副院长刘玉鑫,讲课最喜欢说:"这个你们应该在中学的时候就玩得很熟了"于是幻灯片换得飞快,让学生应接不暇.

俞允强先生则是属于两种品质兼备的人.他在物理学院讲授被称为四大力学的课程,晚期又开了一门物理宇宙学基础,我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听过最后这门课,收益良多.单以授课技巧而论俞老先生也可以排在物理学院前3(大概可以和赵凯华,林宗涵等观). 他的课逻辑清晰,节奏感极好.几十年的授课经验,他很清楚学生在什么地方需要思考,这是他就会停顿一下,让大家脑子转到位,然后接着讲下去.每讲完一段他会停下,回顾这段内容,评述这些知识的地位.物理学多公式,他不像很多教授对这些数学清楚地东西一带而过,而是会逐项分析每个项的物理含义和作用.这样,听课的学生很容易在脑中形成物理图象.

2006年12月13日星期三

陈秉乾先生

陈秉乾先生是教电磁学的,号称是普物四大天王级的老师.这批老先生半生都扑在教学上,科研就不免放下些.但他们教书育人,北大学生物理基础扎实,和他们是分不开的.

陈先生一头银发,高个子.为人和善,学生们按照他姓名的谐音叫他"饼干爷爷".课讲的很好,他对物理学历史很有研究.喜欢回顾物理定律提出的历史.

一个小故事是讲毕奥-沙伐定律,一般人讲过去一个定律得提出总喜欢说"经过了无数的试验...",秉乾先生总是对这个说法很不满.他举毕奥沙伐定律得例子,说当年他为了找这个定律提出的经过,翻遍了图书馆的书,最后发现,毕奥和沙伐提出这个定律一共只有一个半试验数据.


两个听来的故事
课间 爷爷穿着小棉袄出去溜达一圈吸了烟
回来后见全班做倒伏状 啪啪啪三个响指 然后才“大家都醒醒啊~”

讲到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 说人家爱因斯坦26岁时白天还要出去跑专利 就利用晚上或者
周末搞研究。。。突然一句“天才真是没办法!”然后自己也大笑。。。


--

2006年12月12日星期二

北大物理学院的老先生们

昨天刚说年轻人不要写回忆文章,因为个人境界不够,很容易写着写着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但有的老先生还是要记述一下的,不然将来会忘记.

2006年12月10日星期日

观看的角度

看张中行负暄琐话,觉得很有意思.这个书基本上讲的是一些陈年往事,陈年旧人.语言是极其平淡的,一如张中行其人.每篇篇幅很小,正是老先生们的风格,言简意赅而有嚼头.

同样和很多老先生一样的是,张中行行文言辞谦恭,但字里行间凡涉及观点的地方,都很坚实,决不吞吐.谦恭是多年为人的修养,而坚实是多年研修的功力.所以张看人很少有推崇的一塌糊涂的,因为他自己在高山上站着,看别人就能看得清楚,能够写的瑕瑜互现.(所以人年轻不要写回忆文章,容易拍马屁)

说跑题了,今天看这本书,翻倒张伯驹一篇.以前这篇也是看过的,因为对张伯驹印象不深,所以也就入眼不入脑,看过便了. 但去年看章伯钧女儿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里面对张伯驹夫妇有精彩的刻画.今天再看到这篇,便自然要对比一番,看是否有差别之处.

差别还是很大的.人的简历上倒是一致.张伯驹,大军阀张镇芳的公子,民国四公子之一.早年凭借父亲的关系在银行作董事.家财万贯,好收藏,好戏曲,好诗词.建国后把收藏的李白"上阳台贴"等多幅国宝级字画捐给政府.文革受冲击,文革后作了博物馆的研究员.后来病故.

可见两个人并没有刻意的虚构什么,但是怎么看这个人,从什么角度看,却大不相同.

从个人经历上说,章女士写<<往事并不如烟>>,实是借往事一吐胸中块垒.章伯钧是反右运动中最大的两个右派之一.章家在运动中屡遭迫害.作者自己也是九死一生.而作者个性强烈,并不以如今平凡为喜,心中仇恨仍未平息.写张伯驹,她看到的是张伯驹的多才多艺,对戏剧的深厚功力,为人的君子之风.并将这些与张伯驹在运动中坎坷的经历作强烈的对比,渲染.章女士眼中的张伯驹是在乱世中任行坦荡荡之道,不介怀磨难的君子.从个人学识上说,章女士是专攻戏剧的,而张伯驹是在戏剧文化上学识最为渊博,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她看张伯驹是仰视.

而张中行为学是个严谨的老先生,为人本身就是个不介怀磨难,视磨难(不止是磨难)为清风蛛丝的君子.有两个小典故.一个是我看到录像的.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有人采访他问当年12.9游行的事情.别人期待他说些激昂的话.他这么说(非原话,大意不错):当时出了事,北平大学都看北大,问北大说,游不游行啊,你们出去我们就出去.因为北大是最活跃的.后来北大的学生说去,于是就在12.9这天上了街.叙述的不但平淡,甚至近乎儿戏.另一个典故是说文革期间他被下放了,后来人家问他,文革怎么样,他想了想说:在乡下哼哼唐诗宋词,现在会做了. 他那种对世事的豁然实在是天性中的.所以在章诒和对张伯驹的豁然推崇不已.张中行看来却不以为意.写张伯驹不过记录一个同时代的人,有聊具一格的意思.另外张中行学术有专攻专精,是大师,所以看张伯驹是平视甚至是俯视.

写几个两个人叙述差别的小例子.
写张伯驹被批斗,当时谭XX骂张伯驹,说你学戏自以为学老生,其实是蚊子老生.
章诒和写的时候借张伯驹夫人之口把这个经历写的令人心中愤慨人世炎凉.
张中行却在后面来一句:谭XX声音洪亮,所以他说张伯驹确实是蚊子老生.

另一个是写张伯驹的才学
章诒和说的是: 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无所不精.
张中行写的是: 不但好收藏,也好一切公子所好.字看过,好,但是纤细. 京剧唱得不知道如何,但是师傅名声很大.画没看过,看过他夫人的,有女画家一般的优点,也有一般的缺点.

再一个是写建国后献宝.
章诒和写的是,张一生搜索宝物,为的是不使国宝流入国外.高风亮节,令人叹服.
张中行写的是,献出来的都如此了得,可见家里留下的也不少.(这里有点小人之心了,笑)


P.S.引文都非原话,大意不错.日后补上原文

2006年12月6日星期三

引力透镜(1)

透镜大家都见过,也都常用.越来越多的人有副眼镜,这是凹透镜,大多数人老了要用放大镜看东西,这个是凸透镜.

透镜可以放大图像,可以缩小事物,可以成正像,可以成倒像.这些其实都是表象,本质上,所有透镜都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扭曲光线.

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因为这个世界发出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当有一个透镜摆在眼睛前面,光线的路径就被改变了.结果是我们看到的世界被扭曲了,偏离了她真实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东西都可以称作广义的透镜,比如玻璃,水杯,甚至大气层.

这些广义的透镜中最神奇的就是引力透镜了,它无处不在,却不被我们察觉.只是因为它所影响大多数情况下是微妙的,它所影响的光源是天文距离上的.所以一般人不能够察觉.

故名思义,引力透镜是因为光的路线被引力改变了.而引力是所有东西所共有的性质(只要是存在在宇宙里的东西,没有无引力的),所以,引力透镜到处都是.我是一个引力透镜,你也同样是一个引力透镜.


引力会对光线造成影响的想法已经很有历史,在牛顿的时代,牛顿认为光线是一束粒子,而且有其质量,这样引力当然就会使这束粒子偏转.但随即,很多 重要的实验显示,光似乎更像一种波动,而不是粒子.引力对波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呢?大家不知道.这个想法就被搁置了下来.直到爱因斯坦发展出广义相对论,人 们终于有了神兵利器可以处理引力和光线作用的问题.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物质的存在会让周围的空间被扭曲,这种扭曲影响了光线的行进路线.

但多数情况下,物质周围的引力场太弱了,光线路线的改变微小的无法察觉.举例来说,人们第一个发现的引力透镜现象是水星发出的光线,在太阳强大的引力场影响下偏离了2个角秒.而一个角秒有多大呢?请你把你的手臂伸直,立起小拇指,小拇指所挡住的视角是1度,一度是3600角秒!另一个说明角秒的例子是,太阳在天上的视角大概是一度(你可以用小指刚好挡住),太阳造成的水星光线的偏转是它本身尺度的1/3600.

但在天文尺度上还是有不少极具统治力的引力源,比如黑洞,星系,星系团.这类强大引力源会使周围的空间剧烈的扭曲,透过它们的身旁去看远方的天体.那些天体的像会被扭曲的不像样子.甚至出现多重像.

天文学家们研究这些像扭曲的样子,可以推断出这些强大透镜的性质.如今,这一手段已经成为天文学家探测宇宙结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006年12月5日星期二

引力透镜--前言

写了些星系的事情,觉得应该好好想想怎么继续往下写.趁这个空隙,我决定写一点和自己课题更加相关的东西: 引力透镜.

我一直不知道一个非天文专业的人听到这四个字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会觉得很有意思,还是会觉得太深奥而敬而远之呢.

引力透镜实际上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有丰富而有趣的观测现象,但如果真正去研究,却会碰上复杂的公式,数值计算和统计,很多天文学专业的人也会觉得晕头转向.

我能把它写的很有意思么?试试吧: )

2006年12月3日星期日

读词偶感(1)

<1>写词虽是小道,但绝非易事.甚至也不是努力勤奋就可以写的好的,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词,心境,性格,品行自然流露,分毫不爽.看柳永,张先两人写的都是莺莺燕燕,但气质大异.柳永写的词虽用词并不精致,甚至被斥为俗鄙,但却能感人至深,扣人心弦.张先一生无事闲人,写出来的词也是无事闲人的词,纵然精致无双,终究没有坚实的东西撑住,除了闲情还是闲情.

<2>晏殊实在是个大没意思的人,柳永来找他,他不待见人家,笑话人家是做小词的,柳永说:在下做词你也作词,何以要嘲笑我。晏殊居然说:“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词我是不做的。意思是柳永作词俗鄙,实在是假道学一个。但观晏殊的词哪有如此真实的情感。皑皑。
同样是晏殊,张先来找他谈工作,他居然对张先说,你来谈工作干什么,咱们还是谈作词吧。可见臭味相投。堂堂相公,以词取人,还自命高雅,实在令人不齿。

<3>自来世人喜欢张先一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曰“破”,“弄”二字,生动极致。我却不喜,只见炼字精当,论情未及晓风残月多矣。

2006年12月1日星期五

星系的故事(3)

哈哈,现在开始说星系是什么.

对科学家来说,星系看起来是什么样和星系的定义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事情.看起来差不多的东西也许往往在实质上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即使我们住在星系里,看到很多星系,我们还是需要一个星系的准确定义.不过不幸的事,我们没有一个公认的星系的定义.这并不是说我们不知道星系是什么,而是我们在用的时候有比较大的随意性.下面来详细的说说星系的生事.

按照当下已经被各种观测检验,奉为标准模型的大爆炸宇宙学,宇宙的早期是一片火海,所有什么地球阿,恒星啊,人类啊,猿猴啊,都不能够存在.唯一可以存在的是基本粒子,开始就是各种夸克,后来宇宙膨胀了,变得凉快了一些,不那么基本的粒子,比如原子核开始形成. 但宇宙仍然非常的热,并且所有的粒子都均匀的分布,哪里也不比另外的地方更多一些,这些粒子在宇宙中横冲直撞,好像一群小魔鬼.

等宇宙继续膨胀,继续变凉,粒子们的速度降了下来(就好像水蒸气的状态下,水分子是到处乱撞得,等温度降低,就成了水滴). 这个时候他们跑不动了,万有的引力便强行的将它们拉在一起. 变成了一团一团的物质.

这一团物质中的成分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组成我们的物质,具体说就是质子,中子,电子这些常规粒子和它们组成的集合.另一部分被天文学家们称作是暗物质.估计你会很惊讶的是,暗物质的重量在宇宙中的比例是重子物质比例的10倍.也就是说,在我们提到的一大团物质中,大多数是暗物质.

暗物质和重子物质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暗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引力之外很弱.这造成一个后果,重子物质不能够聚集的很密.打一个比方来说,一个火箭如果速度足够快,可以离开地面的束缚,绕地球运动,但如果它想掉下来,必须把自己的燃料耗光. 暗物质由于不能和别的物质以及自身发生相互作用,就失去了消耗燃料的途径,不能够彻底的塌缩下来.而重子物质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电磁作用,把自己的动能通过光子释放出去,所以可以聚集的紧密的多.

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呢?

重要的后果就是,当我们把一团暗物质和重子物质放在一起,足够的时间后,重子物质会聚集到中心,而暗物质在周围呈晕状.

实际的发生事情是,由于暗物质性格比较冷淡,它们在宇宙的演化过程中率先结成团块,这些团块的引力会把重子物质拉过来,最后,重子物质在这些团块的中心聚集. 在重子物质中恒星形成,成为了我们能看到的星系.

所以说,星系就是:在一团暗物质晕中的一个由恒星和气体组成的束缚系统.

星系的故事(2)


写起来没什么顺序,现在写点前传。

首先说说附近的星系,大家都知道银河系是个星系。在天上看银河系就是一条淡淡的带子。范仲淹写词有一句我很喜欢,叫“星淡银河垂地”, 实际上银河那蒙蒙胧胧的一片是无数暗淡的小星星(实际亮度可能很大,只是离我们太远了),我们的肉眼分不开它们,所以就看成一片东西了。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因为天上暗淡小星星很多的地方只有一条带,这说明星星在天上不是均匀分布的,就银来说,大多数恒星分布在一个盘上,而太阳也是这个巨大银盘中的一颗小小的明珠,所以我们在盘里看盘,就看到一套带状的银河。一般来说,天淡的时候是因为月明,月明天淡,银河也淡,所以这句词多少有点问题。

说跑题了,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星系实际不太多,在南半球可以看到大小麦哲伦云,很明亮,这其实是离我们最近的星系,但它们其实是银河系的卫星星系。卫星星系这个词的意思是说它们被银河系的巨大引力束缚住了,就好象地球是被太阳束缚住,月亮是被地球束缚住围着地球转。所以大小麦哲伦云也是这样的地位属于银河系的近藩,向银河系称臣纳贡。银河系这样的卫戍星系还有20个左右。

真正能和银河系分庭抗礼的星系是仙女座大星系,这个星系是独立的星系里离银河系最近的。视星等有4等,在黑暗的野外,视力好的人都可以看到。由于引力是万有的,所以星系和星系当然也会互相吸引,聚成一团一团,小一点的团叫星系群,大的团为星系团(科学家起名字真懒惰)。银河系和仙女座大星系都属于本星系群(这里“本”是local的意思),而本星系群是室女座星系团的一部分(在夜晚,你可以在室女座方向看到很多星系)。仙女座是附近的老大,而银河系是附近的第二大星系。仙女座附近还有一个很亮的星系,在三角座,大概6等的亮度,也很容易用一个双桶望远镜看到.

仙女座大星系和银河其实很相像,科学家们称这类星系为漩涡星系,这类星系有一个很明显的星系盘,有巨大的旋臂,在旋臂上有恒星在形成。与此不同的另一类就是以前说过的椭圆星系,在这类星系里恒星基本上成球对称分布,并且没有什么气体。M87是一个巨大的椭圆星系,也许是我们知道的最大的星系.

P.S.左上角的图是M104,就是著名的草帽星系,看起来很像一个墨西哥草帽.这个星系介乎漩涡星系和椭圆星系之间,它有一个巨大的核球,和一个很薄的气体盘.
P.S."M104,M87,M31"中M的意思是梅西耶星表编号,梅西耶是一个近代的业余天文学家,他把天上很多用望远镜看起来很模糊的"星云"编了一个标共有100多个天体,这就是梅西耶星表.这个星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让寻找彗星的人不要误把它们当作彗星.现在很多天文学家还喜欢用这个星表里的编号,这个星表里面的天体其实是目视最亮的星系,星云,星团,今天仍然是天文业余爱好者最喜欢观测的目标.有一个在业余天文爱好者里流行的活动叫做"梅西耶天体马拉松",人们试图在一个晚上观测到所有的梅西耶天体,完成这个项目只在3月底4月初是有可能的.

2006年11月24日星期五

无题

无题

秋风倚树吟枯叶,
冷雨凭湖奏晚菏。
归雁能知相思意,
无忘代与伊人说。


写的不好,生涩,后两句被说熟了

2006年11月23日星期四

词两首

菩萨蛮

银霜淡淡铺园径
斑斑影欲舞还宁
闲步醉中游
踏残寒叶愁

水前歌淼淼
歌行无人晓
独使卧鱼惊
波兴波又平

点绛唇

新月如眉
明眸不晓何处去
叶落不语
树下舞秋曲
念念伊人
孤身岭南旅
各种苦
秋风晚雨
清瘦又几许?

2006年11月22日星期三

星系的故事




隨便寫,沒有什么規律,算是隨筆吧。

天上的星星都是喜欢结团的。星星结的小团叫星团,有疏散和球状两种。结成的大团大家都知道,就是星系了。星系也可以分类,一般无非两类,红色的蓝色的,早型的晚型的,活动的非活动的,按形态也大抵是两种,漩涡型的和椭圆型的(当然还有小部分不规则的)。

哈勃对星系的形态分类做了很大贡献,他画了一个很好看的音叉图来说明他的分类方法。在他看来,星系的形状无非有两点,一个是它中心核球的大小,一个是它星系盘的大小,按照这个方法可以把星系的形态从椭圆星系到漩涡星系排出个队列。标准的椭圆星系可以看作是一个没有盘的大核球。椭圆星系里几乎没有什么气体,这也预示着,在这些星系里,恒星不在能够形成。

一个非常有意思,并且现在还没有被科学家们解决的问题是这些星系之间有没有演化的关系。从音叉图的序列来看,这样的关系很可能是存在的,但不能直接确定。早期的科学家们并不认为椭圆星系和漩涡星系有演化关系。他们一般认为椭圆星系是在气体塌缩过程中一次性形成的。最近30年,很多数值模拟显示,当两个漩涡星系并和的时候,它们的盘会被瓦解,并且形成星暴,用光气体,形成一个椭圆星系。这一图景看上去很有吸引力,人们在一些椭圆星系里看到了不同时期形成的恒星,这对这个理论是一个坚实的支持,但我们仍然不能肯定,是否并和主导了椭圆星系的形成。因为同样存在一种可能性,椭圆星系早已形成,并和只是在其中加入一部分恒星。这些形成图景也可能是交叉存在的。


注:左上(星系合并)右下1(哈勃音叉图)右下2(椭圆星系M87)

2006年11月21日星期二

开始写博客了


主要还是写一些天文方面的随感,也会有一些自己写的诗词.慢慢来吧